close

DSC05975.JPG

這星期和爸媽去萬華吃一家老店切仔麵,店名好像叫"秀子"。這家店的切仔麵一碗只要30元,用的是老闆每天現炸的油蒠,所以超香的。amy最喜歡的是它們家的燙A菜,和外面的燙青菜完全不同,就是超好吃的。店內也有各式現切的黑白切,老闆會看你的人數來給分量。我們一家5口那天花了500元就吃得超超滿足的。難怪有時候回娘家都會請amy爸開車去萬華吃。只是萬華是較早期開發的地方,停車真的不太好停,我們只好把車停在龍山寺對面的停車場再走5分鐘過來吃。

不過當時太餓了,忘了拍切仔麵店的照片,下次AMY去時再補拍給大家看看囉。

而這家店的對面剛好位於萬華有名的剝皮寮門口,所以吃完後,AMY就提議到裡面走走,看看。

這裡也是電影"艋舺"的拍攝地點,所以進去參觀的人也屬年青人居多。

DSC05973.JPG

至於老街名字的由來,AMY回家後上網查了一下,維基百科是這樣寫的。

「剝皮寮」之名始於戰後時期,且「剝皮寮」的地名由來有爭議,其來源有二說,根據《台北市志》:「艋舺有北皮寮街,又稱剝皮寮街,北皮寮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、枕、鼓。」意即剝獸皮而得名。但是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現鄰近康定路、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,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,而台灣日治時期實行「市區改正」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、拉直,自清朝至今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,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,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。

原來是有這樣的典故,AMY以為這裡以前是高級精品店,到這裡買東西會被剝層皮才可以離開    deco~otomedojo~1216[1].gif

DSC05925.JPG

 

DSC05952.JPG

 

DSC05951.JPG

 

 

 

DSC05958.JPG

 

 

DSC05960.JPG

 

DSC05961.JPG

 

DSC05963.JPG

 

DSC05962.JPG  

住在二樓的樓梯感覺好陡,出門腳步要注意,不然就會掉下來了。不過樓上是不開放參觀的,我們只能到處走馬看花。

DSC05928.JPG

 

DSC05932.JPG

 

DSC05941.JPG

 

DSC05937.JPG

 

DSC05945.JPG

 

DSC05950.JPG

 

DSC05920.JPG

 

DSC05953.JPG  

 以前總覺得老街都在鹿港台南一帶較多,沒想到自已住了30年的台北市內也有這樣的建築保存下來,給台北人一個穿越時間的懷古空間,真的很值得一看。

現在的老街文化,比如三峽老街、大溪老街、深坑老街、九分老街等等,清一色都變成小吃和童玩店的型態。因台灣人很重視吃,到每一個地方都要吃一下美食。

小吃店如雨後春一家接一家開,到後來AMY覺得每一個老街都變得好像,到處是烤香腸、豆花店、臭豆腐等等,更可怕的是連7-11都開了.............假日生意也是好的不了。

每條老街到後來都快失去自已的特色,只記得賣的東西都差不多,到處都是人手一袋邊走邊吃的路人。

這個地方目前是沒有任何店面在裡面的,有些地方借給電影和文化工作者使用,至少商業感不會那麼重。喜歡電影艋舺的人可以來這裡看一看最早北台灣商業文化的發源地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最愛蝴蝶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